(资料图)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ご?/strong>
沧州着力打造中国大运河非遗之城
河北日报讯(记者袁铮 通讯员王鸿凯)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坐落于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沿岸,正式投用后将对杂技、武术等非遗文化及大运河沿线8?。ㄊ校┓且畔钅拷屑姓故菊寡荩蛟齑笤撕臃且盼幕募谐性氐?、传承地、展示地,为丰富沧州文旅资源、绽放非遗魅力提供有力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ちΧ取?,沧州立足提升文化软实力、扩大文化影响力,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引领,以杂技、武术等特色非遗项目为重点,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传承,着力打造“中国大运河非遗之城”新名片。
聚焦健全非遗?;すぷ鞯奶逯苹?,沧州在普遍发动、全面普查、细致梳理、逐级申报的基础上,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并进一步完善包括调查记录、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区域性整体保护、传承体验设施、书籍影像资源在内的非遗?;ご刑逑?,认定了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夯实项目?;ぴ鹑?,加强绩效评估和动态管理,非遗?;すぷ鞴娣痘匠中嵘?。目前,全市国家、省、市、县各级非遗项目分别有19项、124项、435项、788项,国家、省、市、县各级非遗传承人分别有15名、154名、432名、889名。
沧州木板大鼓传习所、泊头六合武馆、孟村八极拳国际培训中心、青县哈哈腔传习所、沧县狮舞传习所……在沧州一个个非遗传承示范基地,“教与学”的传习推动非遗有序传承,赋予非遗更强生命力。同时,沧州大力推进非遗进社区、进校园,激发非遗传承活力。目前,已在运河区南湖社区、一中前社区等地设立非遗传承体验点,开展非遗?;ご谢疃辉诟骷陡骼嘌9惴航蟹且偶家战淌冢俳且疟;ご谐L?/p>
为了推动“非遗连接生活”,让更多群众走近非遗、体验非遗、品味非遗、爱上非遗,沧州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谋求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结合点,谋划开展了非遗知识宣传普及、非遗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借助线上线下各类平台对全市非遗进行大力宣传推介,并在吴桥县、东光县、河间市、南大港产业园区等地的相关景区设立非遗专区,展示展销本土代表性非遗手工艺品,打通非遗走进生活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创新利用非遗资源,积极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化非遗优势为产业优势、致富渠道,在全市范围内设立非遗工坊70家,促进群众就业增收。沧州还策划推出“运河古郡·匠心传承之旅”“文武沧州·杂技醉心之旅”和“又见运河·非遗精华之旅”3条大运河沧州段非遗旅游精品线路,让游客一站式享受独一无二的大运河非遗旅游体验。
关键词: 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