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车间,工人正在紧张地忙碌。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2月16日,天刚蒙蒙亮,家住西宁市湟中区共和镇转嘴村的韩兰,就骑着电动车出门了。很快,韩兰赶到了位于多巴镇凤凰社区的青海青凯源服装有限公司,此时正是上班时间,大家顾不上寒暄,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我们的工资是计件支付的,干得多拿得多,大家赚钱的兴头也足。”韩兰说,去年,她在村里看到青海青凯源服装有限公司的招工启事,因为工作的地方离家近,想着自己也有点缝纫基础,便报了名。
韩兰上手很快,在师傅的带领下,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技术。“一个月的工资是三千元至四千元,既增加了收入,也能照顾好老人和孩子。”韩兰说,能靠自己的双手为家庭减轻负担,既高兴又满足。
加工车间里,五十余名工人坐在机子前,正埋头制作校服。公司负责人王菊说,公司创立于2008年,主要业务为服装加工,包括校服、工作服、外贸服饰等,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由原来的扶贫车间转型升级为帮扶车间,工人也增加至200余人,其中脱贫户有二十余名。
王菊说,公司的新车间即将投用,有望带动农户600户至700户,帮助附近的搬迁户实现稳就业、稳收入。
为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湟中区乡村振兴局对全区扶贫车间走访摸底,坚持分类施策,推动扶贫车间转型升级,将扶贫车间转型升级为帮扶车间、帮扶工坊。目前,湟中区已有12家扶贫车间完成转型,并按照四类标准对帮扶车间(工坊)实施分级补助。青海青凯源服装有限公司是湟中区规模最大的扶贫车间,也是此次转型升级的一类一号车间。
湟中区乡村振兴局项目科工作人员韩德龙介绍,12家扶贫车间中,有11家升级成帮扶车间,一家升级成帮扶工坊。目前,带动脱贫劳动力230余人。
去年以来,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提升振兴质量,湟中区以落实“三乡工程”工作要求为抓手,统筹使用衔接资金和东西部协作资金,依托现有食用菌种植经验、生产技术、销售渠道等,建设集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实施李家山镇食用菌种植示范园项目,引进青海中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实施湟中区食用菌产业园一期项目,5年内完成投资40亿元,建成食用菌生产温棚1.5万栋。项目建成后,预计可有效带动整个李家山片区32个村的老百姓就近就业,通过鼓励种植食用菌增加经济收入,带动经济发展,撑起农户的致富希望。
同时,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湟中区组建区级融资担保平台,成立乡镇乡村振兴投资公司,着力发展壮大乡镇产业。投入衔接资金和东西部协作资金7000万元,实施西堡镇生态奶牛养殖项目。项目建成后,收益主要用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基础设施补短板、产业发展等方面,通过流转土地、饲草种植及吸纳就业等方式,带动群众实现增收,有效促进功能集合组团,项目集中布局,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
湟中区乡村振兴局副局长谢存良介绍,去年以来,湟中区转变思路,整合资金、整合力量实施大项目,接下来还将打造一个示范乡镇、三个旅游示范村、七个振兴示范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