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说黔北人事物
——曾祥铣《乡土黔北》读后
(相关资料图)
□胡长斌
《乡土黔北》
曾祥铣 著
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
曾祥铣老师的《乡土黔北》一书是其应《遵义晚报》之约而撰写的系列文章,同时也在《黔北史韵》上集中刊发大部分。近日拜读后,深感这是一部深耕地方历史文化的理想读物。
《乡土黔北》以地方典籍有载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大地有痕的传说、故事,以地名文化中厚重的积淀或地名变迁为据,述说黔北地域的由来与发展,遵义历史文化的过往与今来;勾勒出一方地域的历史概貌,展现了一部地方文化的精要。
作为地方史的研究者,曾祥铣看重历史节点中的历史事件。秦汉时期,今黔北地域进入郡县时代,从此,大娄山脉、乌江两岸有了关于家国的守望。明代后期的“平播”事件与紧接而来的改土归流,是这片山国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以后,国家的沉浮与命运,也成了这方山原的沉浮与命运。当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际,这片山国发生了反洋教斗争,有地方举人在北京参加“公车上书”,有学子参加“五四运动”并吁请家乡的父老乡亲投身反日救亡运动。
特别地,黔北大地为中央红军提供了自我疗救的宽阔地域,黔北人民为红军提供了一切可能提供的帮助。于是,遵义会议得以召开,中国革命在此转折;中央红军以“四渡赤水”这一“得意之笔”,让处在绝境中的红军一举破境,揽住胜利曙光。在全民抗战中,黔北十数万儿女上战场,数千人为国捐躯;作为后方重镇,黔北接纳流亡同胞,安顿内迁院校,开展全民救亡。1949年11月21日,黔北人民迎来解放,遵义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曾祥铣是地方历史文化的梳理者与言说者,他关心地方文化发展,更关注推动文化发展的文化先贤。
在汉代,一批文化先驱横空出世,为大娄山脉塑造了文化的山峰。舍人作《尔雅注》三卷,首开贵州高原著述之风。盛览有“牂牁名士”雅号,他曾去成都向司马相如请教学习,并创作《合组歌》《列锦赋》,成为贵州作家第一人。尹珍年轻时去京师洛阳拜许慎为师,学习文字学和经学,回乡后开办学堂,传播中原文化,影响遍及西南。
唐代,李白长流夜郎,在一千二百年来的历史长河中,与李白长流夜郎相关的歌咏流播不断,汇聚并塑造了地域文化的宽度与厚度。
清代中后期,遵义沙滩文化既是地域文化的新的标高,还成就了中国封建文化最后的一抹辉煌。郑珍、莫友芝诗词创作、书法作品及地方志编修,都具大家风范,有“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之誉。稍后的黎庶昌,以散文创作称誉学界,论者常把他与薛福成并提,有“南黎北薛”之称。
民国年间,蹇先艾的创作深受鲁迅赞赏,其创作于1929年的小说《在贵州道上》入选1999年发布的“20世纪贵州最佳文学作品”。遵义女作家卢葆华、务川寿生的作品亦入选其中。
在黔北,地名文化源远流长。务川、绥阳县名,始于隋代;唐设播州,辖有六县,其中恭水县改名罗蒙县又改名遵义县?!白褚濉泵觥!捌讲ァ敝蟛ネ烈环治?,一部设遵义军民府隶四川,一部设平越军民府隶贵州。曾祥铣对地名文化有浓厚的兴致,在耄耋之际还主编了多部地名文化专著。他在《乡土黔北》中对地名故事多有采撷。他认为,改土归流设置的遵义军民府,作为省级政区所辖的下级政区,自然包孕了之前“播州”的全部信息,而播州又从夜郎旧地而来,夜郎之前为牂牁之地,牂牁便是古代濮人主要居住地域。而改土归流后,这片地域又经历“遵义府”“遵义专署”“遵义地区”“遵义市”等称谓的变迁。地名的演绎,何尝不是这片地域历史的演进、文化的发展史。
其中,曾祥铣经常论及的话题便是播州。播州始于唐,废于平播战争,有近千年的历史。而杨氏统治播州达七百余年,所谓播州史,主要就是“杨氏集团”兴亡史。杨氏治播,开创了“播州盛世”,为地方留下了厚重的文化成果;杨氏最后一任主播者杨应龙对抗中央而自取灭亡,却让地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播州历史随“杨氏集团”的覆没而沉入历史的烟尘之中。这让曾祥铣挂怀在心,久久不能释怀。
一切历史,其实都是人的发展与活动。所以,曾祥铣念念不忘的,还是这方山水人的轨迹。除前面已述的文化事相与文化先贤外,曾祥铣主要讲述了以“桐梓人”为亮点的远古文明,先秦时期这方山国的濮人参与周武王伐纣于牧野,汉代招募豪民田南夷,唐代留存下贵州最早的散文作品《珍州荣德县丞梁君墓志铭》(珍州,唐设,辖境相当于今道真、正安、桐梓、仁怀一带),海通毕其一生创建乐山大佛,南明时期禹域文化精英萃集大娄山脉、乌江两岸开启一代文风,清代陈玉壂引柞蚕、徐阶平作桑事,吴登举疏浚赤水河之雷公岩,黎理泰引种楠竹成赤水竹海,袁锦道在三岔河建生产作坊48间首叩黔北工业园区先声,廖元楫创化风丹,袁玉锡建造贵州一流的中学堂,等等。
此外,黔北的壮美河山,名关险隘,江河风光,田园村寨:每每成篇。地方风物,特色产品,美物优品,乡风良俗:常构佳作。
曾祥铣讲述的故事,引人向上向善;描述的风物,充盈正能量?!断缤燎薄肥且徊堪绲暮媒滩模嗍且徊壳嗌倌炅私饧蚁绲暮枚廖?。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