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国际天然气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但今冬明春我国的天然气供应依然底气十足,将大大降低“气荒”出现的概率,也使得局部地区爆发阶段性供应紧张的可能性大幅下降。
供应稳定增长
11月15日,北京正式供暖,全国步入取暖季,石油公司的下属油气田加大马力产气,进口LNG(液化天然气)有序到港。作为冬季取暖的重要能源天然气,今冬明春的供需压力或将比往年更小。
【资料图】
上海钢联能化资讯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廖娜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看,国内冬季的天然气储备量非常充足,两家主力供应商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的天然气储备量均创下新高。近期,除了管道气外,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的长协LNG也在集中到货。从当前的供需来看,今年冬天天然气市场整体供过于求。
作为供应国内约七成天然气的主力供应商,中国石油于11月2日召开天然气冬季保供动员部署会,集团董事长戴厚良强调,要压实责任、一体协同,坚决完成保供任务。各单位要按照方案部署,明确各环节职责分工,在资源侧、需求侧和调节侧协同发力。抓好增储上产,加快储气库扩容达产和注采转换,切实发挥国产气“压舱石”作用。
本报记者从中国石化了解到,中国石化已加快推进天然气注气工作。截至10月31日,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今年已累计向文96、金坛、卫11、文23等9座储气库注入天然气近28亿方,调峰能力达1500万方/日以上,可满足3000万户家庭一天的用气需求。
隆众资讯分析师张梦洁对本报记者分析,“与往年不同,今年上游的供应量整体比较充足。国内的天然气供应商都进行了提前储备,不管是LNG接收站,还是储气库,库存普遍处于高位,上游甚至存在一定的排库压力,这个特殊情况在往年是不存在的。”
张梦洁说,今年以来,中俄东线的天然气供应量稳定增加,使得国内的天然气供应量明显增加,加上大量长协的天然气近期靠岸,国内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商中国石油为了保障冬季天然气的供应,从国际上落实到比去年同期更多的资源量,进一步保障了冬季天然气的稳定供应。
需求增速放缓
受到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今年国际市场上的天然气产量与往年相比偏少,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影响到国内市场的需求,一些用气企业转为使用其他能源,国内需求增长不及预期,使得今年国内天然气市场整体处在供过于求的状态中,或延续到今年取暖季。
张梦洁坦言,今年冬季的天然气价格要比往年回落得更早一点。今年全年LNG价格一直偏高,到10月初后价格开始下行,目前已处于全年的最低价。
进入取暖季后,国内的天然气供应量稳步增长,使得国内天然气市场的整体供应相对充足,加上需求端的消费增速放缓,整体上今冬明春天然气保供压力小于往年。但受到气温、管输能力等因素影响,特定地区和行业仍面临供应压力,比如对于民生用气,虽然供应量有保障,但一些公用事业领域会受到天然气价格偏高影响面临一定的成本压力,特别是长江沿线地区,面临的冬季保供压力将比其他地区大。
在廖娜看来,去年四季度以来,LNG价格持续走高,加上今年中国大力推进价格改革,使得天然气终端的价格持续走高,玻璃、陶瓷等主要企业的用气量下降,整体市场需求有所下滑,叠加生产成本走高的因素,甚至出现了气改油、气改煤的逆替代,进一步影响了今年的需求。
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372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2.7%。今年1-9月份,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2694.8亿立方米,同比下降1.4%。
张梦洁说,尽管前9个月国内天然气需求同比小幅下降,但考虑到冬季天然气市场的增量,全年天然气需求依然将小幅增长。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