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外棉价持续下挫,陆续创出年内低点,截至10月24日收盘,ICE 棉花主力合约以跌停价收盘报76.13美分/磅,跌幅4.12%。自6月以来,国际ICE美棉多次跌停运行,进入10月已经有三个交易日以跌停价收盘。然而,虽然国内棉价一直趋弱下跌的态势运行,但相较于国际棉市而言,进入新年度棉市以来,内棉更显抗跌。10月25日,在隔夜美棉再度跌停的情况下,郑棉主力1月合最低下探至13035元/吨,继续刷新年内棉价新低,不过收盘报13190元/吨,收敛跌势,日跌幅不足1%。说明国内棉市价格再在13000元/吨关口具有一定的抗跌性。但若结合国内外棉市供需形势,内棉趋弱行情或依旧难改。
内棉抗跌性的主要原因
(相关资料图)
针对价格而言,内棉近期虽然趋弱下跌,但仍表现一定的抗跌性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国内陈棉价格仍处于高价,陈棉于郑棉基差较高。10月25日中国棉花价格指数仍然高报15836元/吨,较郑棉主力合约价格高出2600元/吨以上。当前国内新棉已经陆续采收上市,但是由于疫情影响,新疆新棉收购加工、流通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阶段性供应仍由陈棉主导。
二是,新棉陆续采摘上市,根据新疆机采棉收购价来看,新疆籽棉收购价在5.0-6元/公斤,价格稳中小涨势头发展,但仅是去年同期收购价的一半,大大降低了本年度新疆皮棉的压花成本,棉籽按3000元/吨计算,依分39%-40%,成本在12500-14000元/吨不等,成本上与郑棉当前价格相当,给予郑棉一定支撑和抗跌作用。
三是,进口棉花价格与国内棉花价格持续呈现倒挂的局面,支撑着内棉价格。不过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人民币贬值带来的进口成本偏高的影响。但随着美棉价格的大幅度回落,内外棉价差倒挂局面得到较大的修复。截至10月25日,内外棉价差倒挂幅度已经收敛至500元/吨以内。
棉价趋弱的主因未变——全球棉花需求持续受到压制
对于国际棉市而言,全球多国正在努力与通胀做斗争,加息步伐和力度加剧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压力。由于美联储自六月以来的持续大幅度加息,导致美元持续上涨,至10月24日,美元指数已达110以上,较年初上涨17%以上,这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显得更为昂贵,抑制了需求。
根据USDA 10月供需报告显示,预计2021/22年度和2022/23年度全球棉花国内消费持续下降分别至2556万吨和2516万吨,分别同比上一年度下降125万吨和40万吨,且2022/23年度的棉花需求预期在近半年来的月度供需报告中持续被下修,市场的悲观氛围放大。
此外,若从供应端考虑,虽然部分国家由于天气影响,产量出现明显下滑,但USDA 10月供需报告显示,2022/23年度,全球棉花产量预计在2570万吨,较上一年度增加55万吨。
由于全球棉花产量供应增加,但需求下降,加大了全球棉花库存的累积。
棉花趋弱行情主因未变——国内棉花产量回升,需求下降
根据中国农业农村部公布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报告显示,2022/23年度,中国棉花产量预计较上一年度增加13万吨至586万吨,但需求则给予连续下降的预估。数据显示:2021/22年度棉花需求较2020/21年度下降50万吨,仅消费790万吨,2022/23年度消费量继续下降至785万吨。
另外,我们从现实的上下游棉花库存情况上也显示国内棉花需求持续处于低迷的态势。2021/22棉花年度,国内棉花商业库存和下游纱线和坯布库存均处于历史同期高位水平,库存向下传导不畅,说明终端库存去化缓慢,显示出需求的疲软。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底,国内棉花商业库存193.01万吨,同比2021年9月底多27万吨,但并不是历史同期最高水平。纱线库存和坯布库存在9月底时分别是29.43和34.75天,处于近五年同期最高水平。
此外,国内棉花需求下降我们也可以从进口棉花和棉纱的量进行分析。我国是棉花产不足需的国家,供需缺口200万吨左右。进口积极性越高,说明需求就越好。2021/2022年度,我国进口棉花进口174万吨,同比减少100万吨,棉纱进口149万吨,同比减少70万吨,为近五年度以来最低进口量年度,说明需求动力不足,这是需求下降的体现。
后续需关注的几大变化
整体来说,国内外棉价受宏观面和产业供需面偏空的压力影响价格趋弱下跌态势仍在继续,但我们需关注未来可能给行情带来变化的几个方面:一是国际棉市供需面的调整,主要关注美国棉花产量和巴基斯坦棉花产量下降的幅度会否进一步扩大的问题;二是国内棉花需求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个是国储棉轮入需求和实际消费需求的变化。国储棉轮入需求增强,会消化国内棉花商业库存。实际消费需求好转或需要宏观面的配合。三是国内进口棉花的供需变化和价格变化。当前内外棉进口倒挂的局面仍在,但倒挂幅度已经收缩,后续会否转正引发进口需求需要关注,这是一个正循环问题,一旦进口利润显现,对国际棉市形成利多,内外上涨或反弹的动力方形成。最后是宏观面因素的边际变化。
风险点:国内外棉需求好转、政策变化
(文章来源:中泰期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