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在三河市皇庄镇西达屯村一户农家的院子里,朵朵金丝黄菊美丽地盛开着,冬瓜、白菜、南瓜、萝卜各种蔬菜也到了成熟的季节。女主人王秀芬正笑容满面地给儿子王小秃换新衣服,帮扶人孟宪春在一旁微笑地看着他们娘俩。这一天是10月22日,娘俩正式脱离贫困户行列,生活迎来了新的转机。
顶梁柱倒塌,娘俩衣食无着
王秀芬今年61岁,腿脚有点跛,和儿子相依为命。儿子王小秃38岁,出生不到一个月就因病致残,智商几乎为零,四肢功能皆无,言语障碍只会发出“啊”一个音节。从儿子出生起,王秀芬夫妻俩一把屎、一把尿照顾他的起居,数十年如一日,日子过得异常艰辛。然而,祸不单行,王秀芬的丈夫去年因脑出血骤然离世。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塌,娘俩没有收入来源,以后该咋过活?
幸运的是,她遇到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精准扶贫的春风吹暖了华夏大地,也吹跑了王秀芬心头的阴霾。王秀芬家被确定为西达屯村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国网冀北三河市供电公司经理孟宪春成了对接她家的第一帮扶责任人。
第一次到王秀芬家走访的画面孟宪春历历在目。那是去年春天,孟宪春和同事头一次到王秀芬家,几个人敲了半天门,王秀芬才怯怯地把门打开。王小秃没穿衣服,身上脏兮兮的,在院子里爬。院里垃圾遍布,屋里破破烂烂,王小秃大小便失禁,屋里屋外满是臭味。
49岁的孟宪春是电网系统响当当的“拼命三郎”。日常多少难啃的骨头、多少棘手的工作从没让他畏惧和退缩。但一踏进王秀芬的家门,他还是吓了一跳:“这哪像一个家啊!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根本想不到在我们身边还有人这样生活。”他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
帮扶政策齐落地,暖风吹走阴霾
脱贫先“扶志”,也就是让王秀芬放下思想负担、坚定脱贫信心。为此,孟宪春和王秀芬面对面地坐在一起,以拉家常的方式宣讲精准扶贫政策,把一系列对贫困户的保障政策讲清楚、说明白。起初王秀芬将信将疑,她做梦也想不到这么多惠民政策会落到自己头上。“精准扶贫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只要你坚定生活信心,我一定帮你家如期脱贫。”孟宪春坚定地说。
说到做到,说干就干。孟宪春和同事一起,清理室内、外卫生,清垃圾、擦玻璃、修门窗、整院落。每周一次走访,孟宪春雷打不动。每次去,孟宪春总带些水果、衣服和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中秋节当天,孟宪春不仅带去了月饼,还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和王秀芬娘俩吃了顿团圆饭。“这么多年我们没过过中秋节,这是头一次。”每次孟宪春去,王秀芬都激动得红了眼眶;这一次,她更是感动得洒下两行热泪。
如何增加娘俩的收入,让他们过上安稳的生活,是脱贫的难点。对此孟宪春没少费心,他帮王秀芬在村里找了一份保洁员工作,每月有510元收入;帮王秀芬申请种植了200棵金丝皇菊,和三河市璞然生态园签订入股协议,今年预计收入1.3万元;帮王小秃申请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840元/月;帮王小秃申请享受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600元/月;帮王小秃申请享受精神障碍补贴200元/月……此外还帮母子俩代缴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安排了免费体检,为他家联系安装了有线电视。
成功脱贫,重拾生活信心
一连串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落地,让王秀芬重新看到了生活的曙光,坚定了生活的信心。现在的王秀芬家,庭院整洁、室内洁净。她不善言辞,但脸上洋溢的笑容胜过千言万语。
通过这些日子的熟络,王小秃不知何时“自学”了作揖。每次看到孟宪春一进家门,就双手握在一起对着他来一个奇怪的“小秃式”作揖,同时嘴里还“啊、啊”说个不停,仿佛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着对孟宪春的感激之情。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孟宪春成了王秀芬家的贴心人。
王秀芬母子脱贫了,孟宪春的任务也完成了,但他仍放心不下,想常去看看。11月6日,孟宪春还念叨着要买袋米、买桶油送过去,“上次去看见他家没多少大米了,我怕老人家没及时买。”(记者 刘飞 通讯员 于建忠 邹明 刘伟)
关键词: